配资门户官网”3.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“阳明中风之证
《伤寒论》第198条"阳明病,但头眩,不恶寒,故能食而咳,其人咽必痛,若不咳者,咽不痛。(一云冬阳明)" 一、经典注家集萃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
“阳明病,身不重,但头眩而不恶寒者,阳明中风而风气内攻也。
经曰:阳明病,若能食,名中风。
风邪攻胃,胃气上逆则咳。
咽门者,胃之系,咳甚则咽伤,故必咽痛。
若不咳者,邪气不上逆,故咽不痛。”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
“此阳明风热上扰之证也。
不恶寒、能食,为阳明中风,风阳之邪也。
风性上行,故头眩。
胃热上冲于肺,肺失清肃,故咳。
咽喉为肺胃之门户,热邪上灼,故咽必痛。
此皆热邪上逆之故,若热不上逆,则不咳,咽亦不痛。”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
“阳明中风之证,胃热炽盛,故不恶寒而能食。热邪上攻,故头眩。
胃热循经上犯于肺,肺气不利则咳。
肺热上灼咽喉,故咽必痛。
所以然者,以热邪为其病本也。
若热势不甚,或不上逆犯肺,则无咳与咽痛之证。”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
“阳明病,不恶寒而能食,是阳明中风,腑热内郁也。
足阳明之经,起于鼻交頞中,循喉嚨,入缺盆。
胃热上逆,冲于头目,故头眩。
逆于肺部,则生咳嗽。肺窍于喉,热邪燔灼,故咽必痛。
若不咳者,胃热未得上冲,故咽亦不痛。”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稿》
“本条是讲阳明胃热上蒸于肺的证候。
'不恶寒、能食’是阳明中风,风热之邪在胃。'但头眩’是热邪上熏头目。
胃热为什么会导致咳和咽痛?
这是因为阳明胃土之热,上灼太阴肺金,即'五行之火刑金’。
肺气因热而逆,故咳;肺之门户(咽喉)被热灼伤,故痛。
这是一个典型的脏腑相传、五行相克的病理模型。” 二、多维深度解析 1. 六经辨证思维解 病位病性:此证为阳明病(里阳证、热证),病位偏重于胃热上攻,并影响及肺。
辨证眼目: “能食”是核心,确定了阳明病的性质属热(胃阳亢盛),排除了虚寒(中寒不能食)。
症状病机:
但头眩:阳明热邪循经上攻,熏蒸清窍。
不恶寒:无表证,纯属里热。
咳:胃热上冲于肺,肺失宣降(火刑金)。
其人咽必痛:咽喉为肺胃之门户,胃热兼肺热,上下交攻,灼伤喉络,故必痛。
治则:当清泻阳明为主,兼清肺热。
方选白虎汤(清胃热)合麻杏石甘汤(清肺平喘),或酌加桔梗、甘草、玄参等利咽止痛。 2. 圆运动一气周流解 此证是圆运动右降之路(阳明肺气下降)被壅滞的热邪所阻,导致热气上逆,灼伤上焦。 阳明胃热炽盛会导致燥金不降,进而引发相火上炎,上冲头目就会出现头眩;
燥金不降还会导致胃气上逆,火邪刑金、肺失清肃就会引发咳嗽,而肺热上灼肺系门户,就会导致咽必痛。 关键点:圆运动的“降”机失灵。
胃热是本,肺咳是标。
胃热不降,上逆犯肺,是病机的关键。
治疗目的在于清降胃热,胃热得降,则肺金自宁。 3. 辨热之真假与深浅:
虽云热证,也需细辨。
此证之热,乃阳明自身之热,属实热。
但需与“阴盛格阳”之浮阳上越(亦可见头眩、咽痛)相鉴别,后者必有下焦虚寒之象(如脉沉微、便溏、尿清)。
顾护津液:热邪上灼,最易伤津。咽痛即是津伤之兆。
因此,在清热之时,必须刻刻顾护津液。
白虎汤中之粳米、甘草,即是此意。
可加天花粉、芦根、生地等生津之品。
预防传变:此证若失治,热邪继续灼伤肺络,可能发展为肺痈(肺脓肿)等重症。
因此,见“咳”与“咽痛”便当及时清解,防微杜渐。 4. 中医底层逻辑贯通 五行生克:此条是“火刑金”(胃热灼肺)理论的临床典型范例。
胃属土,肺属金,生理上土能生金;
病理上,胃中邪火过亢,反而上灼肺金,体现了五行相乘的关系。
经络循行:足阳明胃经“循喉嚨,入缺盆”,其热邪可循经直冲咽喉,此为咽痛的又一病机。
以症测机:通过“若不咳者,咽不痛”的反证,清晰地揭示了“咳”与“咽痛”之间的因果关系:
胃热上逆→犯肺致咳→灼咽致痛。
咳是咽痛的前奏和原因。 三、临床体悟 现代临床对应: 1. 呼吸消化关联疾病:此证与现代医学的胃食管反流性咳嗽(GERC) 以及反流性咽炎高度吻合。
胃酸及内容物反流,刺激咽喉和气管,引起咳嗽、咽痛、烧心等症状。其病机与“胃热上逆”完全一致。
2.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:许多急性扁桃体炎、急性咽炎、喉炎患者,表现为咽喉剧痛、咳嗽、发热、能食、大便干,此即典型的阳明肺热证,中医治疗以清泻肺胃为法,方如凉膈散加减,疗效卓著。
3. 儿科常见病:小儿为“纯阳之体”,易患此类疾病。如小儿疱疹性咽峡炎,高热、咽痛、流涎(能食但痛不敢食)、烦躁,即可从清阳明、利咽喉论治。 临证鉴别要点: 阳明热上犯(本条)的能食情况为能食,有食欲;
咽痛表现为痛剧,红肿,伴灼热感;
全身情况多为发热、不恶寒、头眩、可能有便干;
病机为实热上攻;治疗方法为清热泻火(白虎、凉膈)。 少阴虚火(猪肤汤证)的能食情况多为不欲食;
咽痛表现为痛微,咽干,红肿不显;
全身情况多为手足心热、心烦失眠、脉细数;病机为阴虚虚火上扰;
治疗方法为滋阴降火(猪肤汤、黄连阿胶汤)。 仲景心传:
“此一条,乃示人'脏腑相关’之妙理。
见'咳’与'咽痛’在上焦
而能溯其源於中焦之'胃热’
此乃'治病必求于本’之范例。
医者临证,切不可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
见咳止咳,见痛止痛。
当知阳明胃热一清,
则上焦之肺金自安
此乃釜底抽薪’之良策也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在线炒股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实盘配资排行榜惠州文旅发布《情况通报》称
- 下一篇:没有了